查看原文
其他

家在太原 | 大营盘,海校,师院……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

2016-11-30 仁和 太原道


营盘和军营,都是驻扎军队的地方,营盘一般是军营的俗称。

在太原市南内环街的西头,汾河的东边,就有个叫老军营的地名,这里曾经是驻守太原士兵的军营。据《山西通志》(明•成化版)卷三城池(堡附)篇中记载:“老军营堡,在太原府城南五里。周围一里九十步,南、北两门,景泰初,巡抚都御史朱鉴令居民筑。”老军营自明朝景泰年修筑之后,再未改名,延续至今,历经了560多年后,曾经的军营堡痕迹早已荡然无存,而今只剩个老军营的地名了。

从老军营沿南内环往东,到达并州路的地方,还有一个叫大营盘的地方,这个地名相对老军营就太年轻了,但也有100年出头的历史了。民国初年山西的阎锡山部队在此修建兵营驻军于此,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地名,故名“大营盘”。


█ 阎锡山时代的晋绥军,图文无关


█ 大营盘公交站盘


█ 大营盘小学


大营盘这个曾经的军营,在19494月,解放军攻下了太原,这里就被解放军的部队占用。据老人们说,那时部队的办公楼、宿舍、围墙全部沿袭了阎锡山时期“大营盘”的军营格局,环绕四周的围墙很高,围墙的每块砖,都是定制的并且有字的专用砖,围墙外立的表砖上就可以看到就刻印的“陆军”二字。

部队军营后来又演变为“海校”。据记载,“海校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组建的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。19579月,以该分校为基础,在青岛组建海军通信学校。1964年,该校迁到了锦州,19692月学校撤销。19745月,以武汉的第2海军学校4大队为基础,在太原大营盘部队所在地,重新组建海军通信学校。19793月,海军通信学校改称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。19866月,再次更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。198910月,学校迁至南京浦口,结束了在太原的历史。


█ 一组海军电子工程学院的照片,转载自网易房产


█ 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四系十二队七八届学员毕业留念,79.7.27


█ 1974年,对海雷达专业学员在刘胡兰纪念馆与刘胡兰母亲合影


█ 1974年,海校学员赴大寨拉练后留影


“海校”搬走后,其校区被当时新成立的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接管,后于1998年独立建校,与当时的山西教育学院、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了今日的太原师范学院,再后来学院在榆次高校区有了新的校区,于是“海校”又成了太原师院的一个分校区。到了20144月,这个分校区也全部搬迁至新校区。虽然师范学院也在这里呆了20多年,但人们还是习惯叫这里是“海校”,这是一个只存在于老太原人记忆里的地方。



█ 太原师范学院



20168月,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决定以拍卖方式出让太原师范学院这个分校区,面积为13.5万平方米,未来将建设住宅兼商业设施。2016914日,最终华润集团以34亿的价格拍得这块地,据说楼面价格达到了每平米7200元,业内人士估算,盖住宅的话售价每平米至少在13000元以上,这在太原这个城市也算很高的了。这同时也标志着这个老校区,曾经的“海校”即将迎来新的历史。

至此,这个承载了很多老太原人回忆的地方真要拆掉了,很多人一边唏嘘地价之高,一边感慨旧校园将要消失。面对沧桑岁月,于是,大营盘附近曾经的住户居民,校园里曾经留下过青春的人们,纷纷到这最后的“海校——师院”,寻找着流失的岁月和青春记忆。





█ 再见,师院!本组照片由长毛象拍摄


在太原,在曾经相对长的时间里,大营盘的标志建筑就是“营盘——海校”。以后延续大营盘而名,又有了大营盘东街和大营盘西街,再以后到了80年代初,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,有了新的名字,南内环街。这就是老太原人说的,先有大营盘,后有南内环。

曾经的我,在90年代,工作单位第一次给我分得一小套房,就在“海校”的东面,站在家里阳台上,就可以看到学校。每到休息日或者平时的晚上,下了楼房,穿过马路,一个人或者一家三口,到对面的“海校”溜溜弯、散散步,看看学生们在校园里读书聊天,在操场上打球跑步。


█ 师院的图书馆与行知礼堂,仁和供图


海校拍卖后,一段时间,这里也成了媒体热点。据媒体介绍,在学校一个偏僻的角落,还有一段不起眼的围墙,已经穿越了百年时光,这就是当时阎锡山的部队修建兵营时的围墙——陆军墙,几经变迁,当年的围墙只剩这一小段了,并且配发了陆军墙的照片,从照片中可以看到,墙体所用的砖,正是当时生产的文字砖,表砖上清晰的有着大大的繁体字“陆军”章。

于是,在一个下午,我对“海校”又进行了一次“浏览和阅读”,尤其想看看以前没有见过的陆军墙。走过校园和林荫道,路边已经长出杂草,看看原来的教学楼,空空教室和紧锁的大门。我寻找着陆军墙,竟一直没有找到,除了操场上还有不少活动的人们,其他地方也只是有偶然过路的行人,上前去打问,回答是摇摇头。

在操场的西面,有一排阎锡山时期军营留下的老营房,这排老平房依旧保留着当年营房的构造。南北两端各有一个入口,里面是南北通透的幽暗长廊,长廊的两边排列着一间间屋子,也就是当年军人士兵们住的地方。沿着营房从南向北看了一圈,在营房的西面有个院子,门口站着一位中年人,我感觉他是院里人,上前询问陆军墙的事,他摇了摇头,但随后又往西一指说:“好像在那边院子里。”


█ 阎锡山时代的军队营房,仁和供图


按照他指的地方过去一看,铁栅栏的大门上有锁,从门外只能看到两边平房,似乎有人家和住户,估计是原来学校的职工宿舍。我悻悻返回,那个中年人仍然看着我,待我走到他跟前,他说到:“嗨,我这儿有陆军砖,你要看吗?”我怔了一下,点点头就跟随他进了院子。在院子的一角,有一堆砖,大约有十六、七块,他指指:“这就是!”我上去拿起一块,果然有繁体陆军二字,我问:“这从哪来的?”他笑笑:“早些年学校拆围墙时,我搬到院子里自家用的。”我心里踏实了一点,开始我以为这最后的陆军墙也已经被拆掉了。


█ 大营盘的陆军墙,转载自网络


这时,我突然意识到他让我看砖的意思,我随后说:“我想要两块玩玩,咋样?”他马上说:“那你看着给点钱吧。”到这时我反倒有点懵,该给多少钱呢?我试着说:“啊,给你20元咋样?”他说:“少了点吧?”我故作镇定的继续说:“那好吧,咱俩有缘,就最多50元,不行我就走了。”他停了一会儿说:“好吧。”

于是我从一堆中选起了砖,发现陆军二字有横的也有竖的,最后选了两块品相较好的,一横一竖的陆军砖。这天下午,我虽然没有找到报道中的那段遗存的陆军墙,心里却安慰起自己,竟然有两块陆军砖的了。


█ 陆军砖


大营盘,这里曾经是太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,从附近的驻军、学校、医院、写字楼与酒店,往西,从阳光数码港、青龙电脑城、赛格数码港、山西财经大学,再到老军营,南内环街的繁荣和独特魅力也已日益成型。

即使你是这个城市的人,也肯定有许多地方没有走过。它就是我们没有读完的书,但是我的阅读却告诉了我,它的魅力来自何处,这就是,一个城市必须不断更新,在更新中既要不断吸收外来东西,同时又要始终顽强地保持自己的个性。

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。营盘——海校——师院。如今,随着时间岁月和城市变迁,这些铁打的“营盘”也全慢慢地流走了。有人说曾经的陆军墙和营房有可能被当作为文物要保护和留存,但愿。期盼这个地方不要最后只留下一个“大营盘”的地名。


直接点击以下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家在太原01:太原城,太原人

家在太原02: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

家在太原03:太原的那些老槐树,傲然风雨忆沧桑

家在太原04: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

家在太原05:太原那些“福寿安康”之地

家在太原06: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

家在太原07:怀念我的母校——回民小学东西校

家在太原08:太原有条智家巷

家在太原09:半个世纪如云烟,太原十二中记忆

家在太原10:桃园那几条巷

家在太原11:桃园一巷的那些事

家在太原12:行走五一路,寻找昔日的记忆

家在太原13:大濮府煤场散记

家在太原14: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

家在太原15: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,近半个世纪的记忆 

家在太原:桃园三巷的记忆

家在太原:傅家巷与傅山

家在太原:桃园四巷忆吃穿

家在太原:桃园路往事

家在太原:豆芽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郭家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那橘红色的府东街

家在太原:老军营,相知相处三十载

家在太原:记忆里的西缉虎营 

家在太原:少年的五一广场

家在太原:家住桃园三巷

家在太原:迎泽公园的记忆

家在太原: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

家在太原:我心中的解放路

家在太原:太原的夏天

家在太原:太原的醋

家在太原:梅山记忆

家在太原: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

家在太原:太原七中,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

家在太原:难忘上马街

家在太原:饮马河边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

家在太原:悠悠文庙上官巷

家在太原:杨家堡,都市里的村庄

家在太原:桥头街,我永远的乡愁

家在太原:家住太原五拐巷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上马街

家在太原:徜徉在迎泽大街上

家在太原:太原的秋天

家在太原: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

家在太原:文瀛公园话今昔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,那些飘逝的青春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一个老太原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

家在太原 |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

家在太原 | 小五台,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

家在太原 | 双塔寺街的变迁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